“What’s you action after getting these information?”
I’m not saying it’s useless. Different roles indicate to different actions. Actually, good job John Hopkins as its role.
But your business is only “reveal of information”? I don’t think so.
本週工作開頭就開始了商業邏輯對策的「行為」討論,讓我又感觸了一下,想發篇文。已經沒做什麼技術更新好幾週了,但這才叫做BI吧!當然,這些行為基礎都是reports與data堆疊起來的。最後的濃縮dashboard,我在現職propose的概念,則是無>有。何謂無>有?也就是dashboard不用畫的美美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商業邏輯文字記錄、以及後續需要改善的行為SOP、聯絡窗口,與最重要的資料本身:【一片空白】。【一片空白】,顯示的意義在於「沒事就是好事」。
Dashboard設計的本身是濃縮,也就是一天所有的事情用「一塊」精簡濃縮的圖表就能完全顯示。但結果我們都知道的,哪家公司每天不看幾十個dashboard呢?然後有人看還姑且無所謂,真的有人在看嗎?我是說,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看看dashboard的這種喔!依小弟業內不長不短的經歷,多半沒在看居多,或是看來看去就那一兩個。其它多數都沒在看、或是因為名為”dashboard”,第一線的人都要看細節報告,久而久之誰看summary dashboard?於是,【無>有】的概念就誕生了。
無>有,就是dashboard打開,主資料顯示頁面,最好只有一片空白。另外的部分,放著你需要因應的行為準則,這樣就好。平常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發現統整的資訊,沒有指標需要你動作,然後就關掉。做平常日常工作。一旦出現指標,那就跟著dashboard上的指示,開始做因應的步驟。所以dashboard做出來,非但不會不看,而會是每天先看!因為上面的指示就是最主要的工作與任務,否則請不要放上dashboard庸人自擾擾人。
舉個例子為例,小弟這邊會修改Tableau公開的dashboard當作例子,做為此概念的實踐。例如小弟是蔬果批發商,主要出口的對象是B to C的披薩製造商,跟他們合作拿到的資料整理如下:
(來源: https://public.tableau.com/zh-tw/gallery/popular-pizza-toppings?tab=featured&type=featured )
以小弟的概念呈現,將會先拿掉原本不在營業範圍內的火腿、雞肉與培根,這並非公司業務所及範圍,呈現對業務沒幫助。再來,定義清楚此張dashboard要解決的業務範圍,我們希望每個蔬果都能夠平均穩定的輸出給客戶,所以我們定義50%當作指標,低於50%就是我們公司可能要有業務銷售的策略,來因應客戶之於終端消費者的需求(end customer)。那我會修改如下:
- 拿掉不必要的資訊
- 寫下資料觀測的指標邏輯,每個看到的人那怕只有國小畢業都會看!(不要小看這點)
- 寫下需要採取的步驟,有必要就附上詳細資料報告的連結
那何謂真正的好狀態?如下所示:
什麼都沒顯示,表示銷售狀況一切正常。請跳過做其他日常工作的事情吧!
不贅述了。如概念所示, 無>有。
類似概念加映取暖: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dashboards-are-dead-b9f12eeb2ad2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datamansamxiao.wordpress.com on April 13, 2020.